Nat Commun | 蒙庆团/陈超/刘春宇等合作发表人脑类器官最新研究成果

2023-08-30  点击:[]

近日,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蒙庆团教授团队和中南大学陈超/刘春宇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(IF=16.6) 发表题为“Human forebrain organoid-based multi-omics analyses of PCCB as a schizophrenia associated gene linked to GABAergic pathways”的研究论文。张文雕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,中南大学陈超和刘春宇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,蒙庆团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。

精神分裂症(SCZ)是一类涉及多个风险遗传位点和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病。寻找可靠的SCZ风险基因并揭示其功能是阐明疾病机制的关键。在本研究中,作者整合了多个已发表的SCZ 转录组关联分析(TWAS)、基因差异表达、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数据发现:丙酰辅酶A羧化酶亚基β(PCCB)是可靠的SCZ风险基因,其低表达与SCZ患病风险相关。已有的研究发现PCCB基因与线粒体中的脂肪酸、氨基酸等代谢相关,然而PCCB基因表达降低如何导致SCZ患病风险尚不清楚。

基于3D人脑类器官模型的转录组分析发现,PCCB敲低主要导致了γ-氨基丁酸(GABA)信号通路障碍。进一步的代谢组学分析、ELISA等实验发现,PCCB敲低抑制了三羧酸(TCA)循环关键中间产物α-酮戊二酸、琥珀酰辅酶A和琥珀酸盐的合成,不仅导致了线粒体ATP合成减少、活性氧水平增高,还降低了细胞中GABA的含量。微电极阵列(MEA)电生理检测发现,PCCB敲低导致类脑器官的放电频率增高、同步性降低,表明类脑器官的突触功能和神经网络连接出现障碍。在PCCB敲低的类脑器官培养液中添加外源性α-酮戊二酸可以挽救TCA循环中间产物和GABA含量的减少,表明PCCB通过TCA循环途径发挥作用。

综上所述,该研究通过人脑类器官多组学分析发现PCCB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SCZ中的作用,将SCZ的“线粒体假说”和“GABA假说”联系起来,为理解SCZ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。

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、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(荷尖)人才等项目的支持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3-40861-2


上一条:南华大学“儿科罕见病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儿科罕见病发病机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

关闭

版权所有:南华大学-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    
技术支持: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  
地址: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